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當代社會理論專題研究
SEMINAR O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IORY 
開課學期
96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家發展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洪鎌德 
課號
NtlDev5113 
課程識別碼
341 U705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國發204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
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
課程名稱:當代社會理論專題研究
課程編號:341 U7050
授課老師:洪鎌德 (Tel. 33663335)
上課時間:星期五(第7、8節;15:20-17:10)
上課地點:國發所206室
開課對象:所內外碩博士生
教學語言:華(漢)語
選課人數限制:無


一、授課內容與評分方式:

  本課程先以宏觀的角度先行探討歐洲19世紀上葉,社會思想轉變為實證主義的社會學之歷史與文化背景,其次評析馬克思、涂爾幹、韋伯與巴雷圖四大古典社會學大家之社會學理論,接著討論盧卡奇的物化論、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社會學,最後分析新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觀點。
  本課程之教學目地在於懹學生認識當代社會學思潮的緣起、衍變和流派,俾能掌握西方社會學理論之精髓。
  平時出席率、參與討論與口頭報告佔學期成績30%,期末書面報告佔70%。

二、課程進度:

週次 主題 參考書(第一個數字代表書序;第二個數字代表章序)
1. 導言:由社會思想轉變為社會學理論
討論社會思想怎樣從社會哲學轉向實證主義,而邁向社會科學(14.1;14.3;31.4)
2. 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學:唯物史觀對社會變遷的分析
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對社經型塑之關聯(8.1;11.18;12.6;12.7;11.18;21a;21b:12)
3. 涂爾幹社會事實的認定與社會學方法
評述社會事實、集體心像與社會聯帶關係(14a.4;21.4;25.1;25.2)
4. 韋伯對西方資本主義崛起的分析
有異於馬克思以資本的原始累積來解釋資本主義的興起,韋伯認為新教倫理、官僚體系與形式化的法律造成資本主義制度之崛起(14b.5;21.4;33)
5. 巴雷圖的精英分析
討論巴雷圖的菁英論、莫斯卡的寡頭鐵律統治與米歇爾士的政黨菁英循環說(14a.9;29.1)
6. 盧卡奇的物化概念
盧卡奇的《歷史與階級意識》論文集為二十世紀西方有關馬克思主義析論最精闢的著作,其對物化與異化多所闡發(7.2;19.2)
7.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
法蘭克福學派被稱為文化批判與社會批判之學派,其理論對當代社會重視工具性理性與盲目尊崇啟蒙運動有所抨擊(19.6;21.6)
8. 朴蘭查的階級新理論
受到阿圖舍結構主義的影響,朴蘭查改以解釋的觀點分析資本主義的國家、階級和意識(7.12;19.7)
9. 新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學的貢獻
對於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社會學說的修正、增補以及提出原創性的理論(7.3;7.9)
10. 拉克勞和穆佛的社會學理論
析述拉克勞與穆佛對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創建、基進政治之倡說(9.2;9.4;17a.13;21a:16)
11. 卜地峨與紀登士的社會學理論
法國的卜地峨倡說反思社會學,紀登士則提出結構�行動理論,都是當代社會理論的顛峰,值得介紹與評析(13.3;13.5;13.6;21a:16)
12. 福科知識論社會學
代表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福科強調當代去中心邊緣化、無主體的說法,又強調權力與知識之雙生關係與權力毛細管化(14a.11;21.13)
13. 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理論
討論後現代主義的觀念盛行下,資訊與知識經濟發達,全球化的理念侵入社會各角落,重新估計現代社會理論頗有必要(16.16;21.14)
14. 結論:21世紀社會理論何去何從?
回顧一學期的所學,討論當代社會理論的走向(14a;6;21.14)

三、參考書目:
1.黃瑞祺(編)
1996 《歐洲社會理論》,南港:中研院歐美所。

2.高宣揚
1998 《當代社會學理論上下卷》,台北:五南。

洪鎌德
3.1977 《思想及方法》,台北:牧童。
4.1978 《社會科學與現代科學》,台北:牧童。
5.1983 《馬克思與社會學》,台北:遠景。
6.1984 《現代社會學導論》,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。第五版,1972年出版。
7.1988 《新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社會科學》,台北:森大,1995年增訂再版。
8.1995 〈卜地峨社會學說評析〉,《台大社會學刊》,第24期,1-34頁。
9.1996 《跨世紀的馬克思》,台北:月旦。
10.1997a《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》,台北:揚智,2000年二版。
11.1997b《馬克思》,台北:東大。
12.1997c《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》,台北:揚智,2000年三版。
13.1998a《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-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》,台北:揚智;2000,增二版。
14.1998b《21世紀社會學》,台北:揚智。
15.1999 《當代政治經濟學》,台北:揚智;2000年再版。
16.2000 《人的解放-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》,台北:揚智。
17.2002 17a《馬克思主義》、17b《自由主義》、17c《社會主義》,台北:一橋。
18.2003 18a《女性主義》、18b《民族主義》、18c《基本教義》,台北,一橋。
19. 2004 《西方馬克思主義》,台北:揚智,修訂二版。
20. 2004 《當代主義》,台北:揚智。
21. 2005 《法律社會學》,台北:揚智。
21.a 《當代政治社會學》,台北:五南。
21.b 《從唯心到唯物-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的衝擊》,台北:人本主義。
22. Aron, Raymond
1965 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, London: Penguin.

23. Bottomore, Tom & Robert Nisbet (eds.)
1978 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, London: Heinemann.

24. Connerton Paul (ed)
1976 Critical Sociology, London: Penguin.

25. Durkheim, Emile
1966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, New York: The Free Press, 1st edition, 1938 .

26. Hughes, H. Stuart
1977 Consciousness and Society, New York: 1st edition, 1958.

27. Lukacs, Georg
1971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, Cambridge, MA: The MIT Press.

28. Milliband, Ralph
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, London: Basic Book.

29. Pareto, Vilfredo
1938 The Mind and Society, 4 vols, New York: Harcourt, Brace & Co.

30. Poulantzas, Nicos
1975 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, London: New Left.

31. Seidman, Steuen
1998 Contested Knowledge: Social Theory in the Postmodern Era, Oxford: Blackwell.

32. Smelser, Neil J.
1973 Karl Marx on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, Chicago;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
33. Weber, Max
195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, New York: Charles Scriber’s Sons.

34. Zeitlin, Irving M.
1987 Ide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ical Theory, Englewood Cliffs, N.J.: Prentice-Hall. 1st ed., 1997 3rd ed.

 

課程目標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